仲夏時節,驅車駛入南充市高坪區的鄉野,一條條嶄新的瀝青公路如墨色絲帶纏繞在翠綠山巒間。老君至螺溪、青蓮至佛門、闕家至石圭——三條總長近40公里的三級公路,正將散落的村鎮串聯成網。寬6.5至7.5米的雙車道平整延伸,曾經“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”的顛簸場景徹底成為歷史。
泥濘變通途,鄉村血脈的重塑
五年前的高坪鄉村,道路是發展的“痛點”。石圭鎮榮華村的村民至今記得,2.5米寬的村道讓錯車成為“技術活”,柑橘運輸車在雨季常陷于泥濘;燈高山村的老人談起碎石路直搖頭:“出門就得踩一腳黃泥湯,哪敢想什么游客?”
改變始于一場交通攻堅……
高坪區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契機,將村道建設列為民生頭等大事。數據顯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全區新建改建村道公路115公里、產業路41公里,維修擴寬村組道路200余公里,實現村道路通暢率100%。
但真正的飛躍,在2024年春天到來。中國十九冶集團中標南充市高坪區美麗鄉村路(擦耳-御史-喻家-走馬-老君、闕家-溪頭-石圭、青蓮-佛門)建設工程項目,三條干線同步啟動。項目按三級公路標準鋪設瀝青混凝土路面,設計時速30公里,覆蓋9個鄉鎮街道。在交通規劃圖上,這些道路如同強勁的動脈,徹底打通了鄉村發展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匠心筑路,協調藝術的勝利
施工絕非簡單的機械作業。項目經理梁富旭深諳其道:“修路是技術活,更是民心工程?!痹谇嗌徶练痖T段,施工隊就遭遇了開工以來的最大挑戰——日均車流量超2000輛的鄉鎮主干道不能長時間封閉。
一邊是群眾需要,一邊是建設要求。會同有關單位協商后,項目部創新采用“半幅施工法”——白天保暢通,夜間搶進度,并聯合交警部門在12個卡口動態調度車輛。動態調整車流量,警民企三方協同,最大限度保供群眾出行。這種“繡花功夫”,與當年十九冶東順路改造時如出一轍:當年為減少對市民出行影響,項目部采取“先主路后附屬”的策略,甚至將任務細化到“上午安裝路緣石,下午鋪設水穩層”。兩套功夫都是從細微處落筆,著眼于群眾需要,真正將“急群眾所急”放在了心上。
道路規劃,同樣是一場匠心獨運的設計藝術。石圭鎮拓寬榮華村道路時,有村民擔心門前院壩被占用。技術團隊前后演算施工區間,七次修改方案,最終利用仰斜式擋墻加固技術節省出1米的空間,保住了一片菜園和百年香樟樹。不以事難而畏,不以事小而輕,項目團隊在建設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精益匠心,讓道路沿線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,他們說“十九冶修路有溫度”“十九冶人很熱火”。
路衍經濟,激活鄉村新圖景
道路竣工的禮炮尚未鳴響,振興的種子已然破土。
在長樂鎮燈高山村,4000畝油菜花海今春首次迎來大巴車隊。合作社舉辦的“賞花節”單日接待游客400余人,壩壩宴擺滿農家院壩?!斑^去路窄,客商進不來,油菜籽每斤要比市價低兩毛。現在游客直接上門,菜油每斤賣到20元!”村支書翻著賬本喜上眉梢。該村集體經濟去年增收30余萬元,117戶村民共享紅利。
闕家鎮的柑橘產業更迎來“加速度”?!柏涇嚹荛_到果園邊,運費降了三成?!辨傞L指著擴建的12公里產業路介紹,今年全鎮柑橘外運量預計增長40%,同步建設的闕家中橋更讓生豬托養場的運輸難題迎刃而解。
從空中俯瞰,老君-螺溪線串聯起都京絲綢工業園與嘉陵江碼頭,闕家-石圭線貫通萬畝柑橘基地,青蓮-佛門線則直抵高坪機場門戶。三條公路交織成的金色路網,正是中國十九冶深耕高坪的匠心延續——從2017年改造東順路標美大道,到2020年建成陽春路雙向十車道,再到如今鄉村路網升級,美麗鄉村路的建設再次煥發農村經濟新活力。
匠心深耕,品質八載。在南充著力推進鄉村振興、強村富民的發展浪潮中,中國十九冶始終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。隨著三條公路今秋全線貫通,一幅更宏大的藍圖正在展開。燈高山村計劃打造“金城山-磨兒灘-壩上草原”旅游環線;石圭鎮的柑橘將通過新路直通南充國際會展中心。
路的故事從不止于路基寬度與瀝青厚度。當老農駕駛電動三輪車平穩駛過7.5米寬的新路去賣桃,當游客搖下車窗拍攝無懼錯車的放心笑容,一條條“民生路”真正化身為“共富路”。正如項目經理梁富旭常掛嘴邊的那句話:“我們鋪的是路,連的是心,通的是振興夢?!?nbsp;